当前位置: 首页>同业动态 >【行山走水】崂山三堤

【行山走水】崂山三堤

2020-10-09 21:10:50

崂山原有三堤,自西至东分别为柳树堤、障海堤和窑货堤。

 

柳树堤在登瀛的南端,为人工建筑,六十年代前尚存。说是堤,其实是一道平底而起的大沙梁,西到凉水河、小河东河和黄家河的入海处,东到凉水河南向西拐弯处。堤高约四五米,顶宽三四米,长约五百米。其顶上为一条高大的柳树林带,树干胸径逾抱。此地原先有名曰“柳上”。

 

“柳上”是干什么用的呢?周至元先生说其,“北收山水,南御海潮”。该堤清嘉庆中筑,六十年初改造消失,堤的建造既防止了海水倒灌,同时保留了山上流下来的正宗的崂山水。据村里的老人言:当年宽阔的河道中,常年都有及膝的河水流淌,对登瀛入海口环境的改变可谓甚大,我想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登瀛梨雪”的丽色吧。

 

“柳上”又是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城墙外、月光下,堤外是海、堤内为河,堤下月色溶溶,堤上的杨柳依依......我想一定有出海的情人在堤上别离,一定有思念的爱人在堤上相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想这可能就是当年柳上的意境吧。

 

障海堤在太清宫外,东西长半里许,民国十七年增筑。此海堤与柳树堤不同,是利用花岗岩石筑造。修建该堤的目的有二个,一是为了“障海”,二是作为游玩八仙墩的中转站,故其西有石闸,可供泊船。

 

古之游太清宫,必游八仙墩。然自太清宫到八仙墩的路却艰险难行。清林钟柱《重游崂山记》说:“今日之游,险极矣!奇极矣!快极矣!”就是说的此路,所以大多数人多选择舟行。

 

,“余以为时尚早,乃觅小舟二,望游八仙墩。是日阴寒,西风甚烈,波涛汹涌,既抵墩下,舟不得泊;乃环墩一匝,过张仙塔下,折而北,泊于晒钱石,乃得攀援而上”,所以此公最后说:“余初意由太清宫遵陆修一道以达八仙墩,至是悉其艰险,且为游人所稀至者,纵有来者,仍以舟为便,此路可勿修也”。

 

其实海观与陆游情味不同,陆游见不到张仙塔,海观体验不到“山不险不奇,游不奇不快”的快意。笔者认为,修路最好学习栈道的修法,沿海边在山腰处搭建栈道,方可真正展现此“是劳第一壁”的奇观。

 

窑货堤的位置在返岭村到长岭之间,现早已不存。明黄宗昌《崂山志》语此处 “山之东皆削空,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人并行不得,樵者往来毫无惮焉。习其危者以为平故,艰苦中亦自有得也。”

 

《太清宫碑记》中则称:“其窑货底,西则峻岭摩天,东则洪涛浴日,中间路仅一线,行者累足,头目作旋。”明崇祯年间进士张允抡对此处的印象是:“石壁千尺,下浸海,阻南北之路,壁开道,仅可通人。……海涛大作,如马奔,如山倒,触石冲崖,雪飞雾洒,其声怒吼,霹雳万千。”

 

从前人所述中得出的结论是:窑货堤实际是一段下临大海,西面悬崖、宽约半米的石栈道,类似华山的“长空栈道”。行走其上,我想要比现在景区里各种所谓的玻璃栈道更有另一番惊心动魄吧。

 

所以清代掖县举人林钟柱在《窑货堤》诗中写道:“缘溪下复上,山翠望重重。洞古雾蒸湿,岩空云压崩。花魂闲卧草,石腹怒吞藤。渐觉仙源近,风光似武陵。”

 

此堤1928年修建由雕龙嘴至太清宫的公路时被凿去,修成的路名“东海路”。

 

“潋滟湖光绿正肥。苏堤十里柳丝垂。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啼。花似锦,酒成池。对花对酒两相宜。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这是南宋汪元量写苏堤的诗,我想其意也适合崂山的三堤。

 

当年的柳上也曾经“柳上半里柳丝垂”,也有“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啼”。只是今天的世事繁杂,多有无可奈何之处,我们且走过窑货堤,来到这世外桃源,吃着蛤蜊唱着歌,“海边莫话家国事,且请卿卿吃蛤蜊,对山对酒两相宜”。我想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关联阅读:梯子石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未经授权请勿刊登,合作请联系:439829@qq.com


更多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行者老鱼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