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同业动态 >经典时习班 | 《论语》解

经典时习班 | 《论语》解

2020-10-29 00:29:34

唐元平老师:

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知行学园创始人及指导老师(2005年创办),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及会长。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主张“固中华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广州日报》评为 “疯狂读经人”,读《论语》一千一百多遍,并带着自己的家人、学生一起诵读,同时在法律系让学生背《学而第一》背了十年,数十年大学任教期间积极践行及弘扬儒学,积淀了深厚的儒家修行素养。


研读《论语》要有道心


我上课的方法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尤其对经典时习班,一切都是要以大家为中心,以我传道为中心那是没有用的。就大家刚刚分享的读书经验,我们要做一些反思。首先《论语》是“经”,讲到“经”的时候,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儒家十三经”之“经”;第二个一般人不会讲,它是“经史子集”之“经”。小学及训估的功夫是经学的附庸,读史、读子、读集,我们都会读歪,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经的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经典。

讲欧阳修,我们会想起唐宋八大家,讲苏东坡,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但是如果我们今日这么称呼他们为词人、诗人,他们一定会悲叹。历代绝对没有人这么称呼过他们,只是我们这一百年这样称呼而已。朱子作诗词比不过李白杜甫,他认为那都是小道,因此他用力也不在于此。

在“经”当中,我们这里讲《论语》你是认可的。不过《易经》是群经之首,我们如何在内心当中如何说服自己先学《论语》,而后学《易经》。除非有高人在旁,否则先学《易经》,就会剑走偏锋,危险重重。在儒家的正统上,同学们看的书有点偏,摸不到大道。如果偏离大道,速度越快,我们就越危险。我们知行学园推荐的读本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钱穆先生曾经说:读我的《论语新解》,同时一定要参读朱子的《论语集注》,钱穆先生其实已经承接了朱子的学术道统。

朱子在《论语》上用了四十年功夫,我也以此为榜样。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明白的,用得着四十年吗?念兹在兹,你若不深入思考,就不得其门,也就无法理解为何中国古人“述而不作”。钱穆先生承接了《论语集注》的道统。不过钱穆先生曾提到了自己为何其解释和朱子不一样。朱子也曾穷尽了之前的资料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不过为什么最后还要编一本《论语集注》?

我曾经看过时期《弟子规》的注释,时期政府组织了一批人,曾经对儒家经典作过注解。即使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资料整理,都是很严谨的。他们还是不会改动经文,因为经文不能乱动。

我们读大学只听过钱穆先生的名字,我们读的最多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关于《论语》的解读,发行量最高的就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杨伯峻虽然是学问大家,但非常遗憾,受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道统传承上是有问题的。在这一点上,他地位是比不过叔叔杨树达的。在整个民国时期,资料最完整的是程树德的《论语集释》。

程树德《论语集释》是在什么状态下编的?他是在饿着肚子,躺在病床的情况下。当时在北京活得很糟糕,这一点值得我们赞叹。如果你吃不饱穿不暖,心情很糟糕,却还能够对这个事情有所关注,就是真正的热爱。我经常说,人生是一种体验,更是一场考验。读注其实就是读人。因为两岸是同文同宗,钱穆先生是研究历史的,他基本上走的是儒家的正统道路。

目前在20世纪,围绕着《论语》和儒家,钱穆先生的论著数量是最多的。钱穆先生也是在经典上阐释上是最深、成果也是最多的。新儒家三圣及其他先生,可能会涉略到佛学、西学。所以从道统传承的纯粹性上来看,钱穆先生是最纯粹的儒者。

还有其子钱逊先生,早年教马列,最后走入儒家,60多岁走入儒家。父子分居海峡两岸,就是因为政见不同。可见他们俩都是对其信仰非常的坚守。钱逊先生在今天看来是儒家了。中国文化看的是传承,有些东西需要学统的传承和文化命脉气象的呈现。所以读《论语》读的最终还是读人,读《论语》之前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光看浩如烟海的注释,光带着挑刺的眼光、批判怀疑的态度读《论语》,你能变换气质吗?

现在研究《论语》大概有两类,第一种是坚信《论语》的人,一般是儒家;另外一种对《论语》半信半疑。大多数的著作,都可以归为第二类。杨汝清老师的《论语》的版本,是目前唯一一部儒生编订的《论语》读本。这部书可以看到道统的影子,直接呈现道统的样式,所以建议大家,读《语语》这本书是首选。


用生命去感受生命


论语歌

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罪无。

雍也述而泰伯让,子罕乡党恂恂如。

先进颜渊子路礼,宪问卫灵公道扶。

季氏阳货微子去,子张尧曰圣贤图。

 

其中有十四篇,有什么特点?都是讲人的。以至圣先师为代表的人,我如果对《论语》有一点贡献,就是我认为,如果学这个人,孔子才会有亲切感,才可以以他的生命打动我们的生命。

人,首先学孔子。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请问你自己有没有发愤过以至于忘记吃饭?发愤玩游戏、看手机到忘记吃饭?我们可以看一下自己和孔子的距离到底在哪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明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一个终生的状态。差异在哪里?我们只是一时,孔子是一生。发愤忘食我有信心学孔子,那什么叫乐以忘忧呢?每次特殊的节日,都会收到祝福短信,都会受到快乐。节假日一百二十天说要快乐。剩下三分之二找不到快乐,所以只能去找些乐子。孔子乐什么?是乐得到高官厚禄吗?他又忧什么?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他可不可以不离开鲁国?如果是你,你会离开吗?你要对孔子这个有所理解。孔子离开鲁国55岁,当时是大司寇兼涉相事,他是主动辞职的。我们看看今天的55岁的当代人,肯定想着快退休了,最快乐的期望,就是平稳地度过余下的生活。而孔子没有选择平稳,而是选择了颠沛流离的未知。

我们一定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内心无法产生波动,我们学儒家也学不出感觉。孔子可以不离开,后人也有不离开的,可以说后人忍辱负重。所以其实在选择中,离开和不离开都要赞叹,比如微子、箕子和比干,我们要思考的是,选择微子和箕子的路,并不因为这样而影响对比干的尊重。孔子选择离开,55岁的时候进入一个未卜的世界,能不能回来?会不会倒在路上?我们都要用心去感受。

现在看到两个理由,因为齐人馈女乐,国君三日不朝。放三天假,其实孔子可以乐得轻松,为什么孔子对三日不朝如此痛恨?国君什么时候不朝,只有在全国的哀悼日才可以,即使皇帝去世时候,太子也要在柩前即位,就是所谓的“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我们,会不会离开?孔子的生命就是要在这思考中打动你。

韩愈,提到他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只有潮汕人知道韩愈被发配过,后人对他“百代文宗”的称谓其实并不能彰显他的一生。韩愈要传道,首先要行道,他因上书《论佛骨表》而被贬到潮州去。唐朝的大臣当中,只有韩愈看到的危害吗?并不是,只有韩愈有这个勇气,所谓勇者不惧。在去潮州的路上,女儿病死,身为五十三岁的老人,一下子流落到八千里外,碰到种种荒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力量。

对韩愈的崇敬和伟大,难道他只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吗?怪韩愈吗?这一百年的遭遇就是这样,这一百年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断了,《论语》和十三经、道家经典、佛家经典都在,你怎么能说文化断了,因为学经典的人没了!没有人,徒留书本,难啊!为了让下一代回到以前的状态,我们的努力可以加速文化复兴的贡献。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弘扬文化的情怀。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子,颜回很聪明,很有德行,很好学。颜回、子贡、子路,你一定要选一个榜样,你想选谁?我认为,我一开始也不敢选颜回,因为太穷了。颜回可以不穷吗?在《论语》中找答案。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后世不会少,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后世也不会少。

孔子的弟子们都有做官的,作为老师,孔子是可以让颜回谋一份官职,颜回本来可以不穷,但还是选择穷。颜回,安贫乐道,我们只是居贫求道。我现在是安贫求道,也只是相对的贫穷。我们现在不应以经济为目标,而是以道为目标。

我只有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才能体会到颜回的境界,所以儒家是生命的学问,要切己体察。读到子曰,要感觉夫子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回到学而第一的倒数第二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猜当时子贡已经发家致富了。子贡的智商是很高的。而孔子一般是先表扬一下子贡,不过马上转一下弯。所以孔子接着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接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不是跑题了吗?而孔子最后竟然赞叹。子贡为什么突然横插一句《诗经》的话?其实子贡是想说我有差距,但我会努力,达到这个老师您说的这种状态。

子贡很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喜欢指指点点,夫子很含蓄说我没有这个功夫,你有这个功夫啊!子贡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所以有时候孔子非常高明的校正子贡。

   颜回的短命,看似病逝,其实他必须死。天妒英才,人绝对不能太聪明。子路也有止语的时候。子路死了后,孔子说天咒予;颜回死了之后,孔子说天丧予。子贡守墓六年,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愧疚。《论语》是孔门师徒生活场景的再现,我们像是旁观者一样观看他们以前的对话场景,就是所谓的用生命去贴近生命,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


《论语》章节的逻辑关系


《论语》开篇言学,学而为政,其实论语不是给我等人读的。既然孔子述而不作,五经又存在,为什么孔门弟子还要编《论语》?这一点值得思考。为政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八佾是最高的代表,但只有礼乐不行,要有仁德。之后诸篇都是讲人。经过十几章之后,我们的目标是学尧,都是有脉络的。尚书开篇尧典,他是部落联盟的领袖,德行很高,地位也高,总结为内圣外王,也就是修齐治平,所以《论语》这本书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帝王或帝王师的。

我们进文庙或孔庙,都有四配。孔子至圣,颜子复圣,曾子宗圣,子思子述圣,孟子亚圣。十二配: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张、有子、朱子。读他们的文字,就像他们活生生的与我们对话。《论语》的乐趣就在这里,我们读的是人,而不是泛泛的思想。



编辑/摄影:媒体网络组


江南书院

电话: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动报名邮箱)

jnsyzyz@163.com(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号:JYJNSY2012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