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
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石坊门上,一副对联概括了闽都文化的源流与风采:“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
中原文化与闽文化交汇融和了两千两百多年,所孕育的闽都文化,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其精神特质与文化品格,诉诸神秘而形象的天地语码,有这么四句经典说法,叫做——榕树风采,闽江活力,茉莉气韵,大海胸怀。
闽都文明进程的态势与形象,有如福州的“市树”——榕树那样:身健体硕,枝荣叶茂;盘根错节,玲珑四达;独木成林,垂荫一方。
闽都文明发祥于闽侯昙石山,伏脉于福州城内三山。先民们以蛇为图腾,铸剑为神器,初展闽地的生机。汉代闽越王无诸在市区的冶山一带建城定都,开启了福州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晋太守严高筑子城,并水网,凿东西两湖,使内河纵横,九龙经脉贯通。
唐五代闽王王审知兴建罗城,扩建夹城,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按形象的说法是“拥三山入怀中,抚二塔于膝下”,全城“百雉千堞万灶烟,蔚为大观”。
福州古城曾五次定为诸侯国国都,或朝廷的行都,并先后六次扩大城池。新世纪的“东扩南移”算是又一次大规模的脱颖而出。福州海滨新都会的“四至”,按形象的说法正是:“北枕莲花,南控五虎,右擎翠旗,左标石鼓”。作为古城首善之区的历史衍递,八一七路的“中轴线”不移,三坊七巷的“里坊制”不变。屋脊迤逦,鞍墙峥嵘,白塔如剑,乌塔如钟,古城演进的见证,从来黑白分明。
闽都文脉所展示的活力,有如母亲河闽江那样:二潮吞吐,咸淡交冲;兼收并蓄,气量恢弘;向洋面海,势若奔龙。
《水经注》说:闽在海中。原为瘴疬蛮荒之地。南朝斯文肇启,文教发轫,希冀家有翰墨,而市无斗嚣。唐代倡行化育,移孔庙入城砺学,借科举力擢群英。五代倡办“四门学”,延师课徒,以教闽中秀士。宋代庠序广设,闽学蔚起,文气扑面,曾出现“路逢十客九青衿”的盛况。
明清时期更是书院比肩,英才辈出,朱紫盈门。崇儒重教的风气,带动了福州地区文化的勃兴: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山水人文,可谓各臻妙境;评话闽剧,灯谜诗钟,翰墨金石,堪称各领风骚。从当地的信俗风情,也能看出福州文脉的多元而深蕴。比如陈靖姑因其慈怀,被尊为妇幼保护神,其懿德直追妈祖;陈文龙因其节烈,而被奉为福州的城隍爷。真是文脉如缕,文心可雕,民风向善,足可无敌。
闽都的文气,透露出福州“市花”——茉莉的清韵:淡泊素雅,朴实无华;可饰青鬓,可入茗茶;不事张扬,而香远益清。
闽越有才,以左海为盛。他们有上善若水的境界,又有高义薄云的情怀。闽王王审知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保住了一方安宁。
宋代爱国名相李纲,按林公则徐的评价,是“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万古镇湖山”。而林公自己,同样表现出“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慨。近代的马尾船政精英,开物成务,又权自我操,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救民饥馑,吕宋华侨陈振龙引种红薯;为启智发蒙,船政学子严复引进西方“物竞天择”的《天演论》思想;为埋葬封建帝制,林觉民投绝笔为檄,不惜喋血黄花岗;为传播大爱精神,谢冰心燃橘灯为炬,弘扬“爱的哲学”。
名媛秀出,英烈逞豪。个个敢于“领风气之先”,乐于“谋天下永福”。无怪乎有权威专家感叹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闽都的文缘,有大海襟怀:虚怀宽襟,涵纳百川;可通丝路,可载福船;谊播九域,脉缔万番。
中原衣冠士族,几度南奔入闽,带来了文化交汇、俊彩星驰的崭新局面。历代城市管理者,不少人饱学而又勤政。张伯玉全城编户植榕,使榕垣暑不张盖;蔡襄沿途栽松,曾亲撰《荔枝谱》,要让“江山文章,皆成锦绣”。
更有卓识之士着力开辟港口,远拓海上丝绸之路;甚至带领同胞到海外垦荒置业,在异域领地建立“新福州”,让故土血脉和闽都文化远播他邦。
闽人“擅舟楫,不自封,善外求”,晚近的六百多年间更是如此:郑和舟师,开洋探世界;禁毒先驱,开眼看世界;船政精英,造舰闯世界;闽商榕侨,开步拼世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更是大面积地打开国门,赢取世界。
他们用以相互砥砺的两句话,一句是沈葆桢为船政仪门撰写的一副楹联:“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一句是林则徐少时用以自励的一个对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理想和敢为天下先的信念,才会有《闽商宣言》那样的豪迈:“经济为船,文化为帆;始发在海西,船号是炎黄!”《闽都赋》曾发问:“闽之都,何皇皇?”回答是:“云舒千鹤,海纳百川。”那种胸怀和气势,正如屏山镇海楼楹联所写的:“八闽雄都,一楼镇海;千秋福地,万树屏山!”
陈章汉,2012年2月于闽都九赋轩
福州屏山镇海楼
![]()
远眺镇海楼 林振寿摄
![]()
镇海楼雄姿 林振寿摄
![]()
古韵新风 冲霄凌汉 林振寿摄
![]()
楼与七星缸 林振寿摄
![]()
绿树掩映镇海楼 张旭阳摄
![]()
镇海楼牌匾 张旭阳摄
![]()
双龙石浮雕及对联、牌匾 林振寿摄
![]()
二层门廊 林振寿摄
![]()
北侧楼区牌匾 林振寿摄
![]()
镇海楼边门 林振寿摄
![]()
和中道 林振寿摄
![]()
林森纪念堂碑 林振寿摄
![]()
八卦图 林振寿摄
![]()
镇海楼夜色 郑水林摄
![]()
镇海楼二楼大堂对联(陈章汉撰并书):八闽雄都一楼镇海,千秋福地万树屏山
![]()
陈章汉撰并书福州镇海楼对联
![]()
福州镇海楼对联选句:一楼镇海,万树屏山
![]()
有福之州
承 启 斯 文 耕 读 传 家
![]()
更多文化艺术、生活美学资讯,敬请关注“福建省耕读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