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跟团交流 >《无锡孔庙学宫简史》

《无锡孔庙学宫简史》

2022-03-01 03:11:15

 《无锡孔庙学宫简史》
      无锡的孔庙和儒学学宫,创立于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
      孔庙和儒学,也常统称“庙学”。“庙”与“学”是唇齿相依的两个单位,按照传统,“左庙右学”,或称“东庙西学”。

       孔庙大成殿常是祭祀先师孔子等圣贤的殿堂,规制基本稳定,只是难免兴衰不定。 孔庙常只有很少的一支管理人员队伍常驻。孔庙常要到举行祭孔仪式时才热闹一番。
       儒学是所在地区教授儒家学说的中心机关,也是主管教学官员的衙署,、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学的教学制度、方针、内容、方式以及房舍、设施,都不断变化,其称谓也有“儒学”(郡学、州学、县学)、“书院”、“校士馆”、“学校”等等变化。      
      无锡县孔庙儒学的形制、规模及功能和全国各地的县学基本都是一致的,东轴线为孔庙部分,主要建筑有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文昌阁、名宦、乡贤、忠孝亭和两庑等,功能主要是纪念和祭祀孔子;西轴线为学宫部分,主要建筑有状元坊、明伦堂、讲堂和两庑等,主要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子。它始终身传言教广大无锡金匮子弟,明人伦、知天理、懂"五常"(仁义礼知信)、守"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熏陶德性以成贤人"、"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从颠簸前进的风雨历程中,无锡孔庙学宫反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无锡市第八中学继承了前身孔庙学宫和无锡县学,作为儒学的继承形式,伴随着孔庙明伦堂,直接见证了这种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唐宋元明清的科举考试中,无锡共出文科举人2154名,进士1340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探花各11名。在明代还出现了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科举佳话。如在《无锡县儒学新建进士题名碑》中镌刻了无锡在明洪武三年(1370)至成化元年(1465)间二十四科五十二名进士的名单,其中宣德、景泰、天顺三朝就有谈泰、谈经、谈纲三人。
       儒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儒学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京试、殿试。
      县试通过者为童生;院试通过者为生员(即秀才);乡试通过者为举人;京试的优秀者为贡士;殿试的优秀者为进士。
       无锡考生县试在县学,由知县主持;府试在常州,由知府主持;院试在江阴学台衙门贡院,由江苏学政主持;乡试在南京夫子庙旁;京试与殿试在北京进行。 从童生到进士都有严格的指标控制,竞争非常残酷。院试录取生员数,根据各个县的大小决定。
        因儒学科举成功率极低,即便考中一个秀才也非易事。
        儒学科举考试给考生往往留下很恐怖的回忆:“县试之苦,言之心悸,自三鼓入场,至明日三鼓缴卷,精力衰恭,意气消沉。府试亦如之。末应江阴院试,则监场末吏,狞状如虎;应试诸生,畏缩如鼠。此景此情,时复入梦,亦大可怜矣。”
       儒学,尤其是后来的学校,则总是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接踪不断,只在假日和假期才比较冷清。根据一些志书的记载和众多儒学先贤、学校师生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无锡庙学经历的大的兴衰大致有以下多次。

      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史见证了无锡孔庙学宫的兴衰。
      北宋崇宁间(1102-1106),诏兴天下学宫,无锡在原县学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
       南宋绍兴间(1131-1162),“邑令胡舜举复加增饰”;嘉定十年(1217)又有修建;宝祐六年(1258),邑宰袁择善建九先生祠以祀杨龟山、陆象山、张南轩、杨慈湖、袁洁斋、袁蒙斋、喻玉泉、尤遂初、蒋实斋等人;元至元十六年(1279),乡贡进士虞荐发为文学椽,以陆、杨、袁非程朱理学正统,改九先生祠为五先生祠;延祐间(1314-1320),“主学李司孝辟学舍之西南以为之”,于是县学“祭有宫,讲有堂,肄业有斋司,教有所,寝处有房,庖治有舍,而门庑廊序轩然翼然。”
      清朝继承传统,以儒学科举取仕。从清嘉庆元年(1796)顾光旭所撰的《重修学记碑》中,可知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重建无锡县学,此后的二百余年中,无锡县学曾先后修缮了近10次;清康熙(1662-1722)至乾隆(1736-1795)年间县学又分别修缮过各4次。其中乾隆时对尊经阁、棂星门、仪门、大成殿及两庑、五王殿、明伦堂、尊经阁、魁宿阁、进贤亭、忠孝祠、状元坊以及县学前河道(后填河为现在的学前街)的石驳岸、石栏和照壁等都作了大修。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县学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起,恢复重建。自清光绪以逮,无锡县学的建筑陆续被拆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存戟门、明伦堂和讲堂三幢建筑,此间其所在地分别为国学专修馆、卫校、八中等单位使用。
      1983年11月,为保护无锡县学及其近百通古碑刻,市政府投资大修了三幢古建筑,同时以“无锡县学古建筑”和“无锡县学古碑刻”为名,与"无锡市第八中学"独立出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0年设立碑刻陈列馆专事保护、利用和管理、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后,某些退休教师,决意拆除无锡明伦堂。
      无锡"八中"广大教师,如章云良、于国梁、王开源等百位老师,为了保护原孔庙旁"明伦堂""讲堂""戟门"不让他们所拆毁,积极上书省、市、,最终保下"明伦堂""讲堂""戟门"。
       2005年,市政府又投资修缮了县学古建筑及其古碑刻、整治了内部环境,并于次年一月正式对外开放。 在封建科举时代,无锡县学作为旧时无锡惟一的“官办学校”,对促进地方教育、培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目前"无锡碑刻陈列馆" 主体建筑仅存孔庙学宫极小部分,仅存明伦堂和讲堂。
        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是。
    无锡"明伦堂"也曾是公众商讨大事,调解民间纠纷的一个重要场所。明清时期,人们解決判决各类民事纠纷时,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家族内在各自祠堂内调解;家族间在明伦堂孔庙内调解;最后在县衙门公堂上调解判决。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候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庙"明伦堂"也始终是无锡"八中"莘莘学子之母校家园!
        "八中"学子今生今世能有缘入无锡原孔庙旁"明伦堂""讲堂""戟门"学习,恪守孝悌忠廉、仁义礼智信,此乃"八中"学子积德而拥有之福气。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