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跟团交流 >祖籍华亭镇山牌村明末大学士黄道周,旷世伟人,全闽师表

祖籍华亭镇山牌村明末大学士黄道周,旷世伟人,全闽师表

2022-02-19 04:26:50

山牌村(唐宋称双牌铺)位于莆田华亭镇,下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48人,总户数676户,大多为军城黄氏与敦煌洪氏聚居地。耕地面积1083亩,林地面积4264亩。

山牌村(唐宋称双牌铺)自古属莆田县维新里管治,唐中后期始划归兴化郡莆田县文赋里华亭乡辖下。是华亭镇东向最为边远的行政村,该村多为丘陵地带,风景秀丽,1957年接收东圳水库移民数十户。近十年来村委会引进了不少三资企业,群众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形势较好。该村历来出了不少人才,明末有山牌黄氏裔孙进士阁臣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

山牌村历史人物:黄丰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焘:宋进士,黄丰长子,武冈军知军。黄勋:黄丰次子,宋进士,杭州府太守。

黄枵:宋贡生潮州推官,孙黄志累封宋顺正王。黄仪:宋末福建铜海武生,游击、守备。

 “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对黄道周一生的概括。如今,黄道周在漳浦及福建地区有着崇高的地位,纪念他的祠堂、学校和庙宇遍地都是,有福州的“闵忠祠”、漳浦的“报忠祠”、厦门的“忠烈祠”、东山的“黄道周纪念馆”,还有东山的“石斋中学”、漳浦的“道周中学”,及在台湾台北、宜兰、淡水也建有纪念黄道周的“黄府将军庙”。黄道周像是一坛陈年的酒,随着时间的久远,越觉得醇香。

人物档案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平(或幼玄),号石斋,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儒学大师、书法大家。他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以文章风节名高天下,其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现存著述有《易》类十三种、《尚书》类四种、《诗经》类五种、《周礼》类一种、《礼记》类九种等,共约140余万字。明天启年间,黄道周中进士,崇祯时期的右中允,南明弘光时期的礼部尚书,隆武小朝廷的兵部、礼部尚书,,宁死不屈,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南京被清军所杀。死后100年,清朝的乾隆皇帝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说他“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明代的文学家徐霞客对他的评价更高,说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素有“闽海才子”之美誉。清代学者蓝鼎元评价他:“旷世伟人,全闽师表。”

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黄道周学术的研究和交流非常活跃,以“黄圣人”后裔为荣的台湾黄姓宗亲,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乘飞机或踏波浪,纷纷从海峡彼岸赴东山岛黄道周故里、漳浦黄道周讲学处等地寻根谒祖,缅怀先贤,追寻先贤的遗迹。日前,有一个台胞旅行团到北京后,特意安排出一个行程,千里迢迢,赶到漳浦,旅行团的台胞黄女士谒黄道周故里,在深井村拜会了黄氏宗亲后,激动地说:“我在台湾已80余岁高龄的父亲,说我们是黄圣人的后裔,一定要设法找到道周纪念馆,并替他表达心中的思念。”她又在纪念馆前留影,要把珍贵的照片带回台湾,以圆在台湾老父亲寻根的“梦”。

操守严峻的理学家

黄道周纪念馆坐落在漳浦县东郊的石斋村,原是他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修建的一座四合院式堂屋,名为“明诚堂”,既是住所,又是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的教室。馆内保存着他的手书横匾“东皋书舍”、“明诚堂”及对联等,天井中放置黄道周制作的天文图(天地盘),是他研究天象、演绎《易经》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可谓黄道周一生易学思想的精髓,盘面刻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但其中之奥秘几百年来未能详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直至最近,这一今古奇观方才被我国著名天文学家、考古学家伊世同教授得以考释。

纪念馆展出了黄道周凄凉多难而悲壮的一生。他是一位操守严峻的理学家,少年读书时,就正襟危坐,目不斜视;14岁时远离家乡,到广东博罗县韩日瓒家中求学,读尽了他家所有藏书,有“少年神童”之称。23岁时,他考取漳浦县秀才第一名,28岁时,考取福建省举人第七名,38岁时他考取进士。从38岁进入仕途到62岁被清军所杀,他的官籍长达22年,一生清廉,收贿、堕落和他从不沾边。据说他在朝中为官,而他的母亲一直在家乡——福建东山岛光脚种田,终年不穿鞋,是一个终年在水田里劳作的农民。

他的操守高尚,自持力极强。明朝晚期,社会世风日下,文人与官员以为时尚,娶年轻美貌、能歌善舞的名妓为乐,当时的社会名流,如侯朝宗、冒辟疆、钱谦益、吴梅村等无不如此,而他不为声色所动,以“眼中有妓、心中无妓”自居。

忘我为人的教育者

黄道周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有“闽海才子”之誉。25岁建漳浦东皋书舍,从事讲学著作。38岁中进士,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

黄道周讲堂的宗旨是“严于律己,忘我为人”八字。他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在漳浦东皋书舍,黄道周一面进行讲学活动,一面闭门著书立说。他在门口旁边挖一小洞,只有请教学业的人才能进去。他告诫门生说:“一个人如近于势利,就必须避着他。古人读书,入山必入深山,入林必入密林,还不但是闭门呢!”由于他学贯古今,远近学者慕名前来就学的往往达到1000多人。黄道周平时提倡忠孝,他的言行感动了许多门生,他们以老师为学习的榜样。在他的爱国精神感召下,有的甚至在他临刑时自愿从难。 

黄道周一生勤于著述,钻研儒学,成书几十种,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他能书尚画,书法自成一体,影响很大。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现存著述有《易》类十三种、《尚书》类四种、《诗经》类五种、《周礼》类一种、《礼记》类九种等,共约140余万字。

抗清爱国志士

黄道周不但是明末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名抗清爱国志士。他一生与明末腐朽顽固势力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壮烈牺牲。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民族尽忠、拯救国家危亡的崇高抱负,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北京陷落,崇祯皇朝覆亡。60岁的黄道周北望中原,忧心如焚。不久,凤阳总督马士英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偏安江左。黄道周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他报国心切,上任后立即陈述自己收复失地的七条办法,矢志力挽狂澜。但在这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福王又极为昏庸,以马士英为首的贵族宦党官僚,仍极力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没有多久,福王小朝廷即为清军消灭。,不能组织各种抗清力量以挽救危亡。南明朝野降的降、逃的逃,一片残破局面。于是他上疏给浙江的潞王,请召刘宗周、姜曰广诸人,以收拾人心,并要求唐王朱聿键准他领兵北上抗清,以期收复疆土,实现自己的素志。 

1645年7月21日,黄道周在福州校场举行誓师,揭出抗清义旗。八闽父老纷纷送子弟前来参加义军。誓师后,黄道周率门生蔡春容、赖继谨、赵士超等和子弟兵约1000人左右,向信州进发。他一路招募志士,筹措粮饷。由于抗清事业深得民心,他在延平募得志士陈雄飞、应士鍈等人,至建宁募得志士高万荣、应天祥等人。漳州张天维、莆田林尧佐等人,也先后带领所招募的士兵赶来参加。沿途许多农民听到道周出师抗清,纷纷“荷锄从之”。他们没有武器,就拿着农具、木棍,参加队伍,这就是人们所谓“扁担兵”。在建阳,道周把队伍编为十二营,每营384人。队伍进行几次操练后,就北上准备与清军作战。不久,道周队伍到达信州(今江西上饶)、徽州(今安徽歙县)。这时的徽州,经过清军掳掠,已残破一空,但抗清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一经道周发动,便“老幼咸集,壮者不召自归”。这时,信州詹兆恒、金华郑守书、常山吕继望、东乡张受禄等,也都率领所招募的队伍前来汇合,一时竟成为将达万人的抗清大军,军声为之一振。 

1645年10月,黄道周把队伍分成三路去抗击清军。一路出抚州(今江西抚州),一路出婺源(今江西婺源),一路出休宁(今安徽休宁)。义军首战取得胜利,打下了清军的骄横气焰;接着又大败叛军张天禄,攻占信州城。信州百姓夹道欢呼,担来酒浆慰劳义军。但由于以寡敌众,各路队伍又没有很好配合;婺源、九都、抚州等战役,都遭受失败,伤亡惨重。而婺源、抚州两路的失败,使情况迅速恶化。道周只得一面向唐王请求援兵,一面召集部下共商对策,他说:“与其坐而溃败,无以报朝廷,不如一战决也。”12月6日,道周便和将士及乡勇千余人,奋勇前进,誓与敌人决一死战。他勉励大家不要辜负八闽父老的重托,要抱定“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誓与清军血战到底!至婺源明堂里时,义军被清军重重包围。后因寡不敌众,道周不幸战败被俘。 

1646年农历三月五日,黄道周慷慨就义于江宁明孝陵附近的东华门,年62岁。临死前,:“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这一天,江宁百姓以无比悲痛的心情面向紫金山,拜祭黄道周的英灵。他的挚友、门生陆自严用千金换得黄道周的遗体,密葬于金陵。数年后归葬福建漳浦。唐王令地方官立庙纪念,在故乡漳浦的叫报忠庙,在福州的叫悯忠庙。

每逢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东山黄道周故居所在地菜园底黄氏宗亲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纪念武英殿大学士、明末抗清英雄先祖黄道周先生诞辰。尽管时空远遁,但这位以热血醮写绝命辞的儒林领袖和节义忠臣,留给闽南乡土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01

古城关帝庙前右侧有个“深井村”,相传古时这里有口深井,涌泉不止,周围百姓汲深井泉水浇菜,年年获得好收成,周围的群众也都种起菜来,形成一片大菜园,故称“菜园底”,亦叫“深井村”。

深井村与关帝庙相邻处有座明代典型的闽南风格、砖瓦土木结构的平房民居,坐东北朝西南,屋前一方县级文物保护碑告诉人们,这就是黄道周先生的故居。

主人热情好客,我们随意参观。这座天井式面阔三开间住宅,面积仅有312平方米。厅的两边是两厢平房,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家具和其貌不扬的旧式院落,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寒碜。大门左边仅存的一只刻有寓意福禄喜的须眉座青石墩,与门口的古石狮子,一道诉说着老房子岁月年华。原来这就是黄道周25岁前一直生活和读书的故居。

天井左侧有口水井,顺手掬上一口清甜甘爽的井水,让人直沁心脾,顿觉暑热全消。这股源自岵嵝山龙脊潺潺流淌的泉水为深井、为东门外的虎崆注入了一股灵性。水,乃思维源泉,或许因为这一源源不绝的泉水,才造就一代圣人、才赋予黄道周先生横溢的才华和忠贞不渝的品格。

厅的中堂悬挂着黄道周画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黄氏后裔友恭先生介绍,上世纪60年代,“”运动横扫全国,黄道周故居同样免遭其难受到严重冲击。,便白天把“圣人祖”画像绑在自己身上,晚上睡觉时解下来藏在被窝里。直到风声过去了,陈素云才把“圣人祖”画像秘密藏起来,使“圣人祖”画像躲过一劫。

这幅肖像画是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世代相传。厦门大学教授、黄学研究专家黄典诚老先生拜谒故居时留下的墨宝“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楹联悬挂于两侧。祀案上亦置有黄道周泥塑雕像,并供有祭祀用的香炉。

厅堂右墙另挂有黄道周与夫人蔡玉卿的肖像。左墙上的玻璃框里镶着先贤的书法作品,仔细辨读那是黄道周录忠武登翠微亭诗句“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对祖国的深厚情谊,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眷念和为国而战的炽热情感。

另一幅是同王初林、李明东登燕子楼作的草书“燕子楼前燕子飞,旧巢犹在主人非。楼中盼盼楼前燕,肯向他人楼上居。”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令人肃然起敬。


这座老房子没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历经数百年,曾经多次修葺,原貌依然,显得朴素大方。

02

 据《莆阳铜海深井黄氏家谱》:“东山黄氏始祖仪公,于元季之乱由莆田军城西双牌铺雷山巷黄太常第避居铜山深井黄宅”。黄道周《乞言自序状》曰:“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徙居铜海再世矣……”《关隘顶黄氏族谱》载有,黄启裕原居“兴化府莆田县延福里前黄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随“移调官军防守铜山所”,开基铜山深井村。


黄启裕“生四子:长廷存、次廷贵、三廷尧、四廷美”,长子廷存的后裔在明末清初开基铜山关隘顶,三子廷尧就是黄道周四世祖(居深井村)。清黄象新在《台湾军城双牌铜海深井村黄氏世谱》记载铜山深井村黄氏昭穆为:“长从常时公士家世,显谨承思应立奇功,君德祖恩臣子为宗;鸿基盛业万福攸同,昭我孙胤受禄芳琮。”深井村黄氏先后开枝传衍了南门、关隘顶、铜钵后宅村黄氏派系。


黄道周(1585-1646),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天文学家和书法家。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螭平,号石斋,又作若斋。他自小博学多才,10岁时所写的诗词歌赋已令人赞叹不已,被人们誉称为“闽海才子”。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著名学者,莆田名士郑郏、郑郊二兄弟都从学于他。授翰林院编修,宏光元年晋礼部尚书,隆武年间晋少保兼太子太师、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生学贯古今,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他入官后曾分别先后于天启二年(1622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多次回铜山故居省亲。唐王时任武英殿大学士,积极招募义兵,抵御清军南进,不幸兵败被俘。死前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黄道周殉难金陵,“闻者莫不流涕”哀恸;“留都白昼顿为阴晦”。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百年后,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赠文明伯。道光四年(1824年),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

黄道周官历两朝而居显位,在“衮衮公卿竞利忙”的官场上,洁身自守,如松似榕,迎风傲雪,气节凛然。他一心“为天下百姓”想,图报邦国,救时济乱,故自“策仕以来二十四年间,虽偃蹇困潦,三遭废黜,身经百折,万死复生”,从不“偷荣以承欢,遭危以自逸”,而以“严冷方刚,不谐流俗”的独立姿态,“忠义奋发”,“尽言极谏”,其无私无畏,磊落光明的风节因而载誉朝野。他的书法擅楷、行、草诸体,自成一家,他以其戈戟森历、生拗横肆的个性化书风辉映于书法史的天空,为中华文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史》评他:“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徐霞客称赞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朝乾隆皇帝说他:“不愧一代完人”。道出了朝廷对传统到达品格与文化精神的认同。《四库全书·黄道周儒行集传》序:“以直节清德,见重一时”。黄道周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后人景仰和讴歌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画家和清廉刚正、忠贞为国、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的民族英雄之一,被天地会尊为教父。

四年后归葬于漳浦北山。后与其妻蔡玉卿合葬,与黄道周同时殉节的四个门生也附葬于墓侧。邑人在其出生地铜山深井村旧居设神牌祭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铜山人民特奉祀黄道周神位于故居不远处的文公祠。相传在他就义后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见一个黄衫朱履的老者策杖优游于林泉间,酷似黄圣人。于是为之建庙崇祀,享受人间香火,尊称“助顺将军”。

乾隆年间,黄道周的香火和精神随先民过台湾,黄氏后人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庙供奉。台北市康定路助顺将军庙、台北晋德宫和淡水的晋德宫等皆祀奉黄道周香火,从祀孔庙东庑第六十二位。台湾出版的《寺庙志》记载:早在郑成功治理台湾时就在彼岸建庙奉祀,以供千秋景仰。在台北、淡水、宜兰等地都建有黄道周庙,香火鼎盛。海峡拂春风,藩篱渐拆除。两岸学者和以“黄圣人”裔孙为荣的台湾黄氏宗亲,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踏浪前往黄道周故居瞻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03

黄道周在家乡的遗迹在历代都得以修缮,保存较为完好,至今还保留着诸多胜迹和文物。故里关帝庙有他撰联的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末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虎,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就是因为这幅对联,让台湾近千座关帝庙认祖归宗找到重要的依据。

铜山风动石上,一方明永历年间巡抚路振飞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题刻,让三位乡贤永昭日月。黄道周先生幼年就在风动石边“崇文书院”度过。明万历年间,书院发展为社学,改为孔庙,今犹存有黄道周手迹题额“斯文兹”。新建的“黄道周纪念馆”,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书法大师刘海粟都留下珍贵的墨宝。著名易学专家黄寿棋教授撰写赞曰:“浩然正气直与文山同壮烈,卓尔奇才长教左海焕光芒” 。

馆内常年举办“黄道周史迹展”、“黄道周书画展”、“石斋文物室”等,展出了黄道周在全国各地及日本、英国等博物馆珍藏的黄道周书画复印件100多件,海内外观众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被评为福建省十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纪念馆前有块“石斋石”,上刻着明“黄石斋先生故里”八个楷书大字,为清朝道光年间郡守西蜀童宗颜所书。

坐船渡海到达故居左侧的小岛东门屿,岛上有黄道周少年读书处“云山石室”和卧室“鹰石洞”,石壁上镌有“石斋”二字。

《明史黄道周传》评曰:“道周学贯天人,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 眼前的云山石室孤悬海天,是由三四块天然巨石相叠而成,石室顶部缝隙用石片充填以避雨。洞内地面平坦,可容十余人盘坐。洞内右侧,有一弧形石室,对面有三块方形石块,可做石凳,石室内冬暖夏凉,不受尘世干扰,清幽僻静,是潜心治学的好地方。洞口有明末大学士路振飞镌刻的“盘涧”题刻,又有黄道周亲笔题写的“云山石室”四个苍劲有力大字。石室南面巨石上有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巡抚潘思渠在此竖有牌坊,石坊南面刻有“黄石斋先生读书处”,牌坊两边对联:“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登。”

忠贞不渝,一往无前的黄道周,数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崇敬。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和生命,绘成一幅感天动地的图像。他彪炳一生,流芳百世,光照千秋;他的爱国诗篇,超拔古今,令人感奋;他的精神,同样成为东山人心目中的一座永远屹立的航标。而他与夫人蔡玉卿志同道合,相互唱和,更是明代闽中文坛一段动人的佳话。拜谒先贤故里,静心冥思之中仿佛在与先贤“对话”中聆听教诲。



 欢迎 来稿 

欢迎读者投稿

投稿请附:

1.个人姓名 2.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13607505111@qq.com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