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角落的孔庙
文 | 陶祖乐
这个下午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乘车穿越半个城市,走了一小段,看见了孔庙和魁星阁。
新余市渝水区的孔庙中建有魁星阁,雨水打湿了红墙,这座建筑从外面看并不是很显眼,对面是魁星桥,桥上往来车辆,也有行人走过,但红墙之内十分安静。
轻轻推门而入,满地青苔,直走是魁星阁,左转便是大成殿大门。这里住了一对夫妻,爷爷告诉我,魁星阁现在不经市博物馆的批准已经不能上去了。四年前我到魁星阁的时候曾经还上去过,木质的台阶,踩上去有吱呀吱呀的响声。在阁上可以俯视袁河河景。我也想过,在很多年前,是否有很多人在此相聚,纵览河景,谈论诗书,现在到此已经十分冷清,能听见的声音只是居于此的奶奶收音机中放出的老歌了。
魁星是汉族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那个能以文章纵横天下的时代,可以想见其在文人士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坐落在二中东南侧的这座魁星阁高四层,红色墙,是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筑,阁基由灰白色麻条石铺砌。
这次看门的大爷没有给我打开魁星阁的门,四年前我进去时,第一层内就是魁星的塑像。左转过来就是大成门。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大成门内两侧分别设一鼓一钟,为旧时祭孔活动之用。雨一直在下,走过数百年的大成门也格外安静。爷爷告诉我,现在看见的孔庙大概建于乾隆年间,是市里最古老的建筑了。四年前我来的时候还看见了香炉,但现在这里没有香炉香火,爷爷说,从云南大理古城楼火灾之后,很多古建筑内禁止明火祭拜,这里也就没有再点香,来这里的人也不多,大多是一些文化人和学生。在雨水中的大成门就这样沉静地度过岁月。
(大成门侧门的狮头门环)
跨过门槛就能看见大成殿,楹联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殿左右是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展览馆,走进展览馆能看见本地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多年前我只知道严嵩是新余分宜县人,这算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了,四年前我来到这里发现黄子澄也是本地人便十分感慨,同一个朝代,能看见鲜明的对比。在我心里,黄子澄并不算推动历史发展的人,但在靖难之役中所表现出的气节确实让人震撼。,而中国古代儒家忠义二字的确在黄子澄身上体现。九百多年前,燕师渡江,南京城破,黄子澄继续率军反抗,后被捕。从朱棣亲审到被肢解而死,他都没有屈服过,死后被诛九族,四子幸得当时江苏知府帮助改名换姓,换籍并学会当地方言而幸免于难,但一门被杀充军的也有五百余人。谁能想到在一百多年后,从同一个地方又走出了一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搅弄明代朝局风云呢。而在其中一边的陈列馆中,由于年代相近,黄子澄和严嵩的介绍是放在一起的。
这次我没有进入大成殿内看孔子塑像,上次来我站在孔子像前看了很久。现在也几乎没有人拜孔子了,孔庙也冷冷清清。那时候我站在孔子像前想,两千年来,孔子曾经在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现在却鲜有人来为他点上一炷香,这次我没有进去再看,但他依旧在那里,其实不管是做学也好,做事也好,不管拜与不拜,看与不看都是凭一颗善心诚心。孔子曾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追求“修齐治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张载讲过“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都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有人愿意按照这些去做。不管是曾经的香火鼎盛,还是现在的雨水青苔,但这种人一直都存在,就如这座孔庙,这样的魁星阁,它慢慢变得古老、沉寂,但他没有消失。
走过大成殿,侧面的墙镶着些石碑,石碑有裂痕,石碑大多是孔庙修葺的碑记,爷爷告诉我,这时比较新的几块,有些比较珍贵的旧碑,都由于各种原因遗失了。
碑前有一些古石,爷爷说这些是以前一些水库河流修桥的镇河石,现代以来工程重建打捞上来后被放在这里,这些石头被河水磨圆,在南方潮湿的天气中它与青苔相伴。
再往里走就是孔子语录展览馆了,陈列馆门前有三棵桂树,在雨水中显得更加青翠欲滴,立于树下,立于雨中,心中很宁静。推门而入,墙上悬挂这一幅幅孔子的经典语录,大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馆内很暗但十分凉快,一句句读下来内渐渐回忆起初高中时背诵过的课文,很久没有再把它们念出来过。现在也没有很多人如古代士子一样将它们挂在嘴边。
从展览馆出来,红墙青瓦依旧在眼前,爷爷告诉过我,这座孔庙里建成是用了108根上好的杉木做柱子,支撑着这座孔庙走过数百年。爷爷笑着说,你知道上梁山的108个好汉吧。
我在孔庙走动,没有其他的参观者,爷爷讲了很多关于孔庙的故事,什么时候有大学生来拍过毕业作品,什么时候有小毛贼盯上庙里的古石但不可能得手,什么时候政府来拍过宣传片,但更多时候还是两三天的三两参观者。爷爷指着大成门上的简介说,这是孔庙啊,在中国孔庙名录排第九啊,山东曲阜的孔庙有多兴盛啊。
我翻阅过资料,从当代建成以来经过二十三次修葺,我看见的这座主要为乾隆三十四年重建,曾经孔庙是和市二中连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整修规划有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孔庙。这座孔庙和旁边的魁星阁并没有处于市中心地带,对面的河流在流淌,桥上穿行着行人和车辆,很少有人会回头看一眼,但在本地人的心里,它一直就在那里。
我离开孔庙已经五点多了,爷爷说,本来规定的是四点半关门的,但只要有人愿意来看,来学习知识,晚点关门也没有关系。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 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