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跟团分类 >莱阳过去那些事儿4

莱阳过去那些事儿4

2022-01-18 21:33:23


点击上方的 最美莱阳 一键关注,方便快捷


58、1958年是莱阳城建和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上级放到莱阳的单位如中医药学校、精神病医院、劳改队以及绢纺厂都是这一年进驻的。莱阳这一年自己还建了许多重要的企业,如发电厂、造纸厂、水泥厂、莱阳酒厂等,这些企业起点都很高,在胶东半岛县级城市的同类型企业中不仅建的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



59、宋婉故居东面原来有个孔庙,也叫圣人庙,。

60、改革开放前莱阳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住房都是单位提供的,租金很低,但都是为女职工提供,所以女职工多的单位压力就大一些。好的单位一结婚就能分房,差的单位就要排队等,所以有的职工为了等房子就要推迟结婚,而好的单位为了早早分房就提前结婚。房子少的单位还帮助职工在社会上租房,租金超出的部分由单位负担,男职工如果找的媳妇是农村户口的就不分房了,下班往家跑,离家远的住单位集体宿舍。单位分的房子基本都在工作单位的旁边甚至就在一个院,职工走着上下班,也不存在交通拥堵的情况和因汽车过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分房压力大的是绢纺厂和织布厂,压力小的是锅厂和建筑公司。那时男的找对象要求女的是正式工这条很重要,这样就成双职工家庭了,也就解决住房问题了。当时要求女方必须是非农业人口,因为孩子户口跟女方走,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61、上世纪六十年代莱阳的群众文艺活动还是很活跃的,因为当时莱阳的学校多、医院多、大企业多,而这些单位的知识分子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多才多艺,除了本职业务外,几乎每人都在吹拉弹唱说等文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专长。各单位会经常组织本单位职工搞文艺表演,只要本人愿意,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工人俱乐部基本没闲着,工会、妇联、共青团轮番组织文艺演出。所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会觉得过去虽然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挺充实的。



62、莱阳是军队干休所最多的县级城市,第一干休所建于1965年,是山东省最早的军队干休所之一。后来又组建了第二干休所,。26军干休所曾是烟台市范围内级别最高的干休所,里面曾住过几个军级离休干部。后来在烟台幸福南路建了军队干休所后,军级以上干部就搬迁到那里居住了。

63、改革开放前莱阳电影院只要有新电影放映,城里的学校基本都会组织学生包场观看,票价五分钱,学生自己掏,家庭条件差的由学校出钱。看后一般都要写作文,谈观后感。有的电影孩子们会看无数遍,电影台词都能熟练的背下来,孩子们有时对话都用电影台词对话,很有意思。




64、龙大原来是纪格庄公社的砖瓦厂,后来没有泥烧了,改做冷库,再做食品。鲁花原来是姜疃公社的物资站,收花生米,拣出大的送外贸出口,剩下小的打油,后来跟新加坡郭孔丰合资成功,迅速壮大。鸿达机械原来是东关大队的修配厂,位置在现在的维也纳KTV东院,后做建筑机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各地建设大规模兴起,建筑机械一路畅销而发展壮大。



65、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里人理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许多单位都有业余理发员,空闲的时候会学互相帮着理发,不收钱,但不能占用工作时间。二是个体的理发挑子走街串户理发。一般是挑着一根扁担(也有用长条板凳的),前面挑的是小方凳、理发工具等,后面挑的是烧水的炉子(所以有成语剃头挑子一头热),上门服务。三是到理发店理发。当时莱阳城理发店没有几个,都是集体单位,最大的是现在新华书店位置上的莱阳理发店,三大间房子,有近十个理发员,进门先买号,二角钱一位,排号理发。里面有几位是解放前就从事理发的老师傅,理的特别好,特别舒服,但也很慢,理一位大约要二三十分钟,所以有时候去理发要等小半天,有的人边理边睡着了。




66、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里人洗澡是这样的:一是许多大企业大单位有自己的洗澡堂,职工免费洗,那时的人们很自觉,洗澡堂没人看管,但除了本单位的人外社会上的人没有跑进去洗澡的。二是夏天到东大河里洗澡。那时东大河没有任何污染,河水清澈见底,人在河里洗澡身边会有许多小鱼围着你转,好奇的打量着你。三是到莱阳浴池洗澡。莱阳浴池大概建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是在现在的文化小区,跟当时的灯光球场一前一后,可能也是为了靠近行署吧。但离城里较远,城里人到那里不太方便。七十年代初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在文化小区的时候浴池不分男女池,男的单日洗,女的双日洗,搬到城里后才男左女右分开了。过去的浴池没有存放衣物的衣柜,一人一张床,一条很干净的毛巾被,脱下的衣服和准备更换的衣服都放在床上,没人动它。拖鞋是木头做的,很厚,底下没有防滑垫,所以很容易滑倒。洗完澡后可以在小床上喝着茶跟熟人聊天,也可以美美的睡一觉,洗一次澡两毛钱,一般的老百姓每年过年前才来浴池洗一次。

67、改革开放前,快过年时,莱阳最吃香的单位是肉联厂,大家都想办法从这个厂子里搞点猪头或猪下货,猪头都是提前称好了,重量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在猪耳朵里。肉联厂的书记提前一个月就躲藏起来了,怕熟人找他要东西。

68、上世纪六十年代,莱阳冬天的雪特别的大,每年要下好几场大雪,路上的雪有时有一尺多深,放眼四望白茫茫一片,沟跟路一平,不熟悉道路的会走着走着掉到沟里。那时气温也比现在低许多度,家里的水缸会结很厚的冰,房沿上会结很长的冰挂,小孩子会用长棍子打下来吃。地用镐使劲刨一下只能出现一个白点。

69、上世纪六十年代,莱阳的小学分为初小(初级小学)和完小(完全小学),初小为一到三年级,完小为一到六年级。农村孩子家境好点的一般念到完小毕业就下学了,家境差点的念到初小就下学了,很少有上中学的。,取消了初小,将原来完小的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中学则由六年制改为四年制,上学不交学费,每个公社办一所初中(也叫联中),这样农村孩子才普遍上了初中。只有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叫高小。

70、莱阳在清朝时就是个货物转动的中转站,因为莱阳南面有个金口港,这个港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建的,到清朝乾隆年间已成为山东最大的港口,莱阳的货物大都从这里转运到各地。到了清末民初,莱阳盛产的茬梨、花生、板栗和沙参都通过金口港迅速进入上海、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清末列强打进中国,逼着中国开放了青岛、烟台、威海等港口后,金口才逐渐衰落了。而金口港也被五龙河的泥沙淤死了。

71、上海大亨杜月笙有个绰号叫“莱阳梨”。因为上海是南方,天热,莱阳梨运到上海很容易烂,别人都不太敢卖。而早年靠卖水果为生的杜月笙,则把烂的梨挑出来用刀削好,切成块免费给客人品尝,而烂梨往往更甜更香,所以杜月苼的买卖非常好。久之杜月苼便卖莱阳梨出了名。




72、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每家每户人的尿都用尿龛剩着,生产队有专门来挑尿的人,挑一龛给一张尿票,年底决分可以顶工分,那时的人非常诚实,没有人故意向尿里兑水以多赚尿票的。收的尿用作肥料来浇地。

73、改革开放前农村各生产队都有饲养院,养着许多牛马骡驴等,这些牲畜在当时被当作集体重要的劳动生产力,在公社都有登记备案,绝不允许私自宰杀。如果确实受伤、重病或老的不能动了,需要宰杀,必须向公社和县里有关部门打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能宰杀,否则会视为犯罪,被法办判刑。宰杀后全队按户分肉吃。

74、过去生产队的牲口如果社员家里有事可以免费借用,比如借驴拉磨、借骡子驮东西出门办事等,但不允许借牲口给自留地干活。



75、改革开放前有的生产队有大车,即马车,赶马车的人就象单位的汽车司机一样展样,因为不用下地干活,而且可以赶着车到处走,帮人捎带东西,拉人等,所以这个工作往往会让人眼热,甚至竞争。过去有个电影叫《青松岭》也说到这个问题,这个电影甚至把夺鞭杆子和掌握鞭杆子当成了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未完待续)

 

(友情提醒: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您喜欢看上面的内容吗?《最美莱阳》将继续刊登,欢迎您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最美莱阳微信平台,查阅《莱阳过去的那些事儿(1)(2)(3)》,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过去不知道,但现在在莱阳这样免费获取iPhone7... ...


莱阳新视界文化传媒中心


本中心依托《最美莱阳》创作团队的资源优势,由策划专家、品牌顾问、著名作家、资深编辑、影视导演、设计总监、书画名家、摄影高手组成。

主要为有创新意识、运营实力的企业、商家提供宣传策划、文稿撰写、平面设计、营销顾问、影视摄制、歌曲创作、专刊编辑、品牌推广、文化建设、媒体组合等专业性、创意类服务。现已担任多家知名企业的策划顾问、文化顾问。

新视界文化传媒中心——汇集莱阳一流人才,打造创意实战平台。独具核心竞争力,创造品牌影响力!

创新激发活力,策划创造价值!

 

预约热线:13964588589





喜欢就尽情滴分享到朋友圈吧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