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跟团分类 >味觉山东①孔府菜里的山东

味觉山东①孔府菜里的山东

2020-11-27 00:48:17

专题


最近,。衍圣公府菜俗称“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是乾隆时代的官府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论述,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一个个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经过历史的淘汰,官府菜真正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孔府菜传达的不仅是一种菜品,更重要的是它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文化形象始终闪烁在孔府菜的核心区域,吸引着中国人的饮食情结。



▲2015年3月22日,台北孔庙春祭典礼在孔庙大成殿广场举行。

衍圣公孔令贻的寿宴与满汉全席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衍圣公孔令贻过三十岁生日,大宴十余日,孔府内厨先后推出七百一十桌宴席,共分六个等级。 《孔府档案》(未编号)之喜寿生活账六件曾作了完整记录,其头等席面每桌八千五百文配置:

三大件:红烧海参、清蒸鸭子、红烧鱼。

八凉盘:熏鱼、瓜子、盐卤鸡、海蜇、松花、花川、火靠虾、长生仁。

八热盘:炒鱼、汤泡肚、炒软鸡、炸胗干、炒玉兰片、鸡塔、烩口蘑、山药。

四饭菜:清鸡丝、红肉、烧肉饼、海米白菜。

点心:甜、咸各一道,大米干饭。

孔府,是我国历史最久、也是最大一个世袭家族,自孔子去世后,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传承七十七代。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一九五年经鲁,“以太牢祀孔子”(孔档:《宋大中祥符元年对孔子封爵》),承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建孔庙于孔子故宅处。

唐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其长裔孙封公爵;宋代又封其后裔嫡系为“衍圣公”,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清代,故山东曲阜城内的孔府,又称为衍圣公府。明清以来,孔府又世袭“当朝一品官”,使孔府家族的地位和豪奢,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是名副其实的“孔府府第”。

在孔府日常生活中,要迎迓圣驾,接待各级祭孔官员,因此饮食酒宴频繁而讲究,府内日常饮食也极其豪奢,“一日三餐,进席开宴”(孔档:七十五代孔祥珂《起居日记》)。

在孔氏家族两千多年的锦衣玉食生活中,为之服务的厨役们积累了丰富的名馔佳肴,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公馆菜”。

“从孔府门下走出过许多名品菜肴,如孔府一品锅、神仙鸭子、御笔猴头、诗礼银杏、带子上朝、怀抱鲤、一卵孵双凤、烤牌子、烤花揽鲑鱼、八仙过海闹罗汉等,都知名于海内外。历代衍圣公府送出的餐饮宴席更以排场和华贵著称,甚至一席宴会就能呈现404件造型各异的餐具,摆出196道名菜佳肴。”山东省烹饪协会顾问、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赛时曾这样描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孔子的论述,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

最早孔府菜到底什么样?原料有多珍贵?

“孔府菜的最大特点就是封建社会的官府菜,它的很多原料,如鱼唇、鱼须等珍贵又罕见。即使是豆芽这样的家常菜,也是要掐头去尾,在中间塞入肉丝,这样的讲究对于今天的老百姓来说,有些不可想象。”

1984年拍摄的中国孔府菜纪录片中,葛守田14岁起就进入孔府当厨,从民国初年起就开始为世袭衍圣公烹饪家宴和公宴,当年87岁的葛守田曾介绍孔府菜中的“诗礼银杏”:孔庙的诗礼堂前有两棵宋朝的银杏树,虽然经过了近八百年,那棵雌银杏树,仍然春华秋实结果不少,就取诗礼堂的银杏,去皮去芯后,加蜂蜜蒸。然后将银杏倒入用桂花酱调好的蜜汁中,不断加热,装盘时蜜汁全部裹在银杏上。借《论语》上记载的,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取名“诗礼银杏”。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曾以196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开宴前,华灯高悬,红烛高照,乾隆皇帝在鼓乐手细吹细打的乐曲声中入席。菜是燕窝、鱼翅、海参、干贝等珍贵物,菜名更是好听,如一孵双凤、御带虾仁、竹影海参、当朝一品等,可乾隆在京里吃厌了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

当年乾隆一次一次到曲阜来,衍圣公和孔府的厨师真是挖空心思想出了不少的名堂。树上叶子能做成皇帝喜欢吃的“诗礼银杏”,那地里的庄稼呢?小嫩玉米扒去皮后,看看真像颗颗珍珠,不用说玉米粒和芯都很鲜嫩,用它做汤烧海米,吃起来味道特别清香,就取了个好听的名,叫“珍珠笋”。

孔府的厨师就是用这些平常物,做出了连皇上也喜欢的名贵菜。


孔子“五不食”:对周礼崩坏的痛惜与指责,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

孔府菜传达的不仅是一种菜品,更重要的是它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文化形象始终闪烁在孔府菜的核心区域,吸引着中国人的饮食情结。

他在《论语·乡党》中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市售易做假的掺水“酒”、添加杂质的“脯”,当然是从卫生出发,《礼记·王制》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但孔子的“五不食”,表层的含义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其深刻的喻意是孔子从食品范畴对周礼崩坏的痛惜与指责,以及对理想的社会生活市场秩序的追求。

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论语·乡党》云:“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次日。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做客时有丰盛的宴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以示感谢。又《论语·述而》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孔子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

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栖栖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人间的富贵荣华。

作为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孔府菜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2010年9月18日,“首届中国(曲阜)孔府菜美食节”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举行。

孔府菜里的传奇典故

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一个个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经过历史的淘汰,官府菜真正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孔府菜分宴会饮食和日常家宴两大类,分别用于不同规格的招待及日常用餐。有喜宴、寿宴、家宴之分。满汉全席是清代晚期发展起来的宴席,使用特制餐具,全席上菜196套,是最高规格的孔府宴席。

让其他菜品难以望其项背的是,几乎每道孔府菜都有典故。“孔府一品锅”因衍圣公为当朝一品官得名。1894年,慈禧太后做寿。当时的75代衍圣公夫人带着76代衍圣公等人进京给慈禧拜寿,“带子上朝”由此而名。该菜用莲子和五花肉制成,将五花肉切成丁,用勺子取食时,莲子朝上,寓意“带子上朝”。 “带子上朝”、“怀抱鲤”等菜又有辈辈为官、代代上朝的寓意。

不过,作为清乾隆时期的官府菜,孔府菜渊源最深厚的还是乾隆皇帝。

有一次,乾隆在孔府吃了个炒水萝卜的菜,觉得挺好吃。回到京里后,还想吃这个菜,叫御厨做。可是做好了一尝,乾隆皱起眉头说:“在孔府吃的炒水萝卜是梨味,怎么你炒的不是那个味!”一怒,把那御厨赶出了皇宫。

宫里的两个御厨只好花上钱财来到曲阜认了孔府的厨师做师傅。真是:不见不识,不做不会。那炒水萝卜菜的做法是:先将水萝卜切成丝,在开水里一氽,再放凉水里浸去那萝卜味,炒的时候加上梨汁,炒出来就是梨味。不经一师,不长一艺。两个御厨回到京里,按照学来的法子炒了水萝卜菜,乾隆又吃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

不过,乾隆爱吃的臭豆腐和熏豆腐,倒不是孔府厨师的手艺了。

乾隆在孔府刚吃了满汉酒席,衍圣公用翡翠盘子端来了一小块臭豆腐,说道:“这臭豆腐样子丑,吃起来挺美口。”乾隆一看,心里很不自在,勉强用筷子一尝,味道还真不错。乾隆欢喜地说:“把你的豆腐户让给我吧。”乾隆回京的时候,真个把孔家的豆腐户带走了。从那以后,北京也有了臭豆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跟团价格交流组